文/耀文星
早就听闻王育红先生的大名,他生辣奇崛的书法风格,曾经在书坛引起广泛关注,引领一个时期的潮流,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家受其影响。近些年来,他较少参加各类展览比赛,而是以一种更加沉潜的治学精神,在自己的艺术园地中辛勤耕耘。而当我面对育红先生近年来的新作时,有种恍如隔世之感,让我想起十余年前书法界的风云际会,特别是在当下书法界以“回归传统”为名的沉暮空气中,更让人心潮为之澎湃。
讨论王育红的书法,不能不提到那个年代整个书坛的整体风气,换言之就是所谓“流行书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石碑版和民间书法资源为取鉴的书法潮流,延续的是清代民国以来金石碑学的博大传统,熔铸的是昂扬的时代精神,其流风余韵,至今不绝如缕。王育红作为那一时期涌现出的书法家之一,其艺术理路、艺术经历,都具有代表性,在他身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代书法整体进程的一个剖面。
对于王育红的书法创作,我以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探索精神。在他的书作中,我读到一个当代人直面传统与时代的担当品格,他的作品里没有卖弄与做作,没有涂脂抹粉、忸怩作态,而是直面艺术的本体,寻找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真正连结。为此,他一方面深入了广博的传统,从金石碑版特别是简牍、残纸、砖铭、小墓志等民间书法资源,在里面寻源溯流,另一方面,他敏锐的看到时代书法发展的前沿,在作品中勇敢地探索视觉构成因素,寻找审美的当代性和现代性。在这里不得不多说的是,有人会认为王育红的作品不够传统,我不知道这些人眼中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如果传统仅仅是对前人的继承甚至重复,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传统是死的是一成不变的吗?二王是传统,民间的残纸碑刻,就不是传统了吗?清季以来的碑学风气就不是传统了吗?回顾历史,我们却会发现,艺术上成为后世楷模的成为传统的,恰恰在于艺术家的突破与创造,传统的真精神,正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创新。因此,对于王育红这样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在我眼里,恰恰是最传统的,这也是我一直关注他的原因所在。
王育红书法的整体风格取向,我以为可以生拙古辣、雄健奇崛八字进行概括。事实上,这种风格在传统艺术品评的体系中,一直是自有其独特地位的,在西方美学上,壮美的品格也要高于优美。一部中国文学史,是由沉郁苍凉的诗骚传统绵延下来的建安风骨及杜诗韩文构成了主基调,如果仅有花间词的浅吟低唱,如何成就泱泱古国的博大。在书法史上,如果仅有南派尺牍风韵,也是不可想象。就以王羲之而论,儒雅风流的背后是“龙登凤阙、虎跃天门”式的沉雄风骨,而这才是魏晋气象的真正精神内核。所以王育红书法以沉雄高古为旨归,其审美品格,完全可以用传统的品评体系进行考量。如司空图《诗品》第一条就是“沉雄”,所谓“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者也。而王育红的书法,正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境界。
王育红的书法实践,我也看到了他对晚清民国金石碑学的延续。而从金石碑版中获取有益滋养丰富中国书法、绘画笔墨的表现性及表现力度,实际上也是近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条艺术理路。对于这一路径,黄宾虹在晚年提出了“道咸中兴”说对此进行概括,认为清代后叶兴起的金石碑学运动,恢复了“浑厚华滋”的民族精神。事实上,黄宾虹和他时代前后的康有为、沈曾植、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于右任、徐生翁等人,也以自身的艺术实践,回答了历史,可以说近现代中国书画笔墨高峰的出现,与金石碑学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这一传统,王育红沉浸其间,其作品中分明可见上文所列这些大师的影子。比如康南海的开张,沈曾植的生辣,徐生翁的奇崛,他们的笔墨结字,都有为王育红所借鉴。但王育红的借鉴前人,重在意会,重在神解,更重在融合。他没有像当代很多人那样对前人亦步亦趋进行一种“集古字”式的创作,而是会心于前人,印证于前人,古人有论“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释辩光),对于临摹更有:“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存道者也”(董其昌)。由是也不难看出,王育红的学习方式符合前人的论说,可谓善学者,而那些一笔一划铢较寸合的,在我看来,恰恰是刻舟求剑、死于句下。
观王育红的书法作品,我还可以感受到他笔墨技巧的老到。其书作,无论篆隶行草,看似粗头乱服、无拘无束,实际上,其线条质量,结体空间,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其笔墨线条浑朴如万岁枯藤,驱笔走墨间,淋漓爽畅,自有一种慷慨气象。形体或欹或正,落落大方,生动而奇古。窃以中国书法之笔墨要道,在于点划的质量,古人千里阵云、万岁枯藤、惊蛇入草诸法,所形容者,用笔也、线质也。而王育红的书法,所让我最激动者,亦正在于用笔及线质。其书作所体现出沉厚苍茫金石气息,线条粗细相间,动静结合,笔墨古厚却不失灵动, 提按顿挫竞现其笔端,真古人所谓笔走龙蛇者矣。同时,前文谈到,王育红书法具有创新精神,尤重视笔墨的构成空间。而在这里,我觉得他书法空间的独特,实际上是还是由其奇崛的笔意生发出来的,而从深层次说,是他审美意识和心性的自然流露,也正因为此,其空间布白,才显得生动而自然。当然,就目前来说,王育红的书法作品有些许火气,我认为是自然现象,他还在盛年,生命进程本身还处在人间烟火之中,由峥嵘而归于平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一个将生命和艺术打成一片的艺术家,也必经这样的过程。过早的追求静,要不是生命早衰的迹象,要不其艺术压根就与生命和心性无关。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我也对王育红抱有着信心。
与王育红先生神交已久,至今却未有半面之缘,仅以此文,表达我对他的敬仰之意,并向他求正学习。
作者简介:耀文星,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学术秘书、沈鹏先生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