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处逢生:马铁根艺术中的理性与灵性

196
 
 
     当我第一眼看到马铁根的作品时,便断定他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他的作品流露出一股清新的气息,既陌生而又亲切。尤其是当我了解到他是从建筑设计专业而转向绘画创作时,便更是相信铁根是一位具有极强悟性之人。他的觉悟,使得他很快便轻松地将自己对于建筑的专业体验转化为艺术中的结构感、坚实感以及厚重感,简练而单纯的视觉语素融合着诗意化的色调与意境,使作品的空间意象显得格外肃穆与宁静。毫无疑问,马铁根的艺术其灵感完全来自他独特的个人化经验,同时又彰显出普遍的审美效力,充满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这便是我想用“‘觉’处逢生”来作为探讨马铁根艺术主旨的内在原由。
    当然,我这“‘觉’处逢生”是由“绝处逢生” 成语的语音双关转化而来,其深意主要在于阐明当代艺术生存的历史处境。当西方现代艺术将所有艺术问题都被逼向绝境的时候,作为逻辑上黑格尔“艺术之死亡” 的命题被地历史显现,让人们对于艺术的发展普遍弥漫着绝望的情绪。然而这一理论宿命却悄然地被现实存在所证谬,历史并没有终结。存在并非是一种绝对的形而上学,存在永远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的意义是人与世界打交道,并通过时间链条而历史地敞开。因此,一切虚妄的命题显然来自现代主义的绝对想象。确实就现代抽象艺术而言,无论是康定斯基的“热”还是蒙德里安的“冷”,也无论是毕加索的“立体”还是格林伯格的“平面”,西方抽象艺术在逻辑中展开的思辨似乎已经走向绝境。显然,逻辑的思辨却不能取代存在的现实,现代主义所终结的只是逻辑而并非存在。因此,告别现代主义,告别绝对,成为当代艺术的内在需要,艺术再一次走向生活,走向内心的觉悟。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艺术并不革命,反而更具包容性,它不反对逻辑,甚至更加重视理性,也更重视人性价值,是实践“诗意地栖居”的行吟者。
    马铁根的艺术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内在地与当代艺术的特质相吻合。他的建筑学专业的学历背景使得他选择的艺术母题最终定位于对于空间结构的营造,而徜徉于大地风景的体验与表达之中。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川风情,自然的魅力深刻吸引住他,青海的净,西藏的厚,贵州的朴,山西的素,都是他反复体验的审美对象,他陶醉于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景象中,咀嚼当下的生命意义。他喜欢抽象,却并不走向绝对,对于他来说,既喜欢塞尚的空间秩序,也崇尚毕加索的立体结构、蒙德里安的简练单纯。 在他看来,现代理性并不与古典气质相矛盾,他偏爱一种古典的均衡与永恒,甚至带有某种巴尔蒂斯的忧郁。铁根的这种个性气质更接近于尤恩•乌格罗的艺术旨趣,只不过一个钟情于风景的心灵表现,一个热衷于人物的本真体验,其共同的地方是都在于小心翼翼地探索画面的视觉构成、线面大小的尺度以及明暗转换的内在节奏和颜色的相互关系。铁根对于艺术的真诚决定了他并不隐瞒自己向大师学习的心路,反而是将大师引为知音,取其所长,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境界。因此,无论是现代还是古典,也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对于马铁根来说,都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文化养料,更是一面显现自我心性的镜子。他的艺术是理性与灵性相互交融的自我释放,是一种经过现代主义洗礼之后的达观与自由。
  确实,当代文化的历史处境由于视觉转向以及图像内爆,显然给传统绘画带来了巨大冲击,无论是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再也难以摆出一副精英主义姿态来故作高傲,传统技艺与现代理性在当下似乎都显得不是过于矫情就是过于狂傲。当代艺术再次让艺术回归日常生活,回到视觉,成为个人内在的心灵体验与自我表述。因此,艺术在当代已经成为自我觉悟的道场,是自我灵性的不断打磨与呈现,同时也给世界释放出一份人性的温情与人文的观照。
 
                                 周功华  2013年4月10日写于麓山天马元石斋。
 
(周功华,美术学理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湖南省油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美协副秘书长)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艺术家登录

扫描二维码
注册/登陆艺评网

温馨提示
这个就是提醒的内容
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二维码登录“艺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