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纯粹——关于李沅和他的绘画

561
文/杨卫
李沅是一位早熟的画家,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陈丹青的导师,文学家、画家木心说过:“最高的天才,是早熟而晚成”。这话似乎也可以对应李沅,因为李沅很早就展现出了自己的绘画才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沅还在湖南长沙学画期间,他的作品就受到了众多考前班学生的追捧。我看过李沅那时候的不少绘画,风格上吸取了英国画家培根、弗洛伊德等人的一些元素,早已脱去了考前班学生的稚嫩,而呈现出某种粗砺、凝重和沉郁的气息,给人一种成熟老辣之感。显然,那时候的李沅,就已经充分掌握了油画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表现风格,因此也锋芒毕露,跳出考前学生的平均水平,受到不少师生的关注。不过,时运不济,李沅似乎注定了命途多舛。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李沅多次报考美术学院,却都是名落孙山,以至于到后来,李沅反到落在了许多曾经羡慕他的考生之后,将就着读了一所普通学校。
1997年,李沅从北京东方文化艺术学院毕业,之后便开始了艺术的社会实践。迫于生计,他在网络公司上过班,也自己做过广告公司。但不管做什么工作,艺术始终陪伴着李沅,成为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那一时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走向国际,发展壮大的时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得以空前的繁荣,许多艺术家都受惠于此,开始了各种大刀阔斧的探索。李沅虽然没在跻身于艺术圈,但一直关注着这种艺术生态与社会变化,并且也笔耕未停,默默地表达着自己的时代感受。我看过他这期间为数不多的几件作品,尽管数量有限,但每件作品都能切中肯綮,与时代命运休戚与共,与个人感受息息相关,透着强烈的表现主义热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沅的这种表现语言,奔放而又含蓄,豪宕而又生涩,让人既感觉到他表达的那些生命情绪,却又无法确定一个具体的现实内容。李沅的这种抽象能力与陌生化处理,使他的绘画疏远于表面的叙事,更加耐人寻味,也更加深邃厚重。李沅后来拉开与各种艺术潮流的距离,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语言方式,与他在艺术上钻牛角尖的精神不无关系。
2009年,李沅放下许多社会事务,来到中国的艺术重镇北京宋庄建立工作室,开始了职业艺术家的生涯。由于长期从事艺术的社会实践活动,体会过生活的艰辛,也深知这种创作机会来之不易,李沅比许多宋庄艺术家都要更加勤于律己,奋发努力。与此同时,丰富的社会阅历,又使李沅迥别于那些闭门造车的艺术家,拥有了更多辛酸苦涩而又异彩纷呈的生命经验。他将这些社会阅历和生命经验沉淀下来,转换为艺术的冲动与创作的资源,也由此成就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
这期间,李沅创作了许多人物画作品。他笔下的那些男女老少,均是一些社会的边缘人,既有李沅的朋友,也有不相干的路人,甚至还有一些臆想出来的人物。但不管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拟的形象,都被李沅掀开了社会性的面纱,而还原到了真实的个体。李沅正是从关照生命个体的角度出发,表达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感,以及焦虑、迷惘、纠结和困顿等各种复杂情绪。同时,他又借着强烈的表现主义方式,将这些痛苦的感受和压抑的情绪,在画布上甘畅淋漓地宣泄了出来。这种注重人的内在感受,而又充满表现性的绘画方式,使得李沅的艺术,脱去了功利主义的外衣,与弗洛伊德说的心理避难所概念对接起来,具有了某种精神慰藉的作用。
大概是2012年以后,李沅的艺术又有了一次较为明显的蜕变。其变化首先在于颜色的纯化,画面中已由原来那种凝重、涩滞,而又火辣的暖调子,纯化成了较为镇静的冷色。要么是蓝绿,要么是灰白。总之,不再刺眼夺目,而变得更加含蓄,也更加内敛了。另外,就是笔触方式,也已从原来完全服务于造型,渐渐分离出来,成为了表现的主体。比如对线的运用,似乎借鉴了一些中国书法的元素,既可以作用于表达的对象,同时又可以独立成章,自说自话。在我看来,这是李沅在艺术上的又一次升华,也是他真正走向成熟,通过艺术获得抽象能力,超越庸常现实的一个表征与信号。
这之后,李沅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就如同光照一样,投射到了存在的方方面面。一个梦,一个念想,一张照片,抑或一个现实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场景,都可以被李沅捕捉到画面,成为他艺术表现的主题。而他的表达,又常常超越了对象本身,通过层层叠叠的笔触,在画面中反复地渲染,或是直线勾勒,或是圆形延展,赋予了画面以复杂的生命情绪与心理暗示。我从李沅的这些作品中,也读到了他自己的某些情愫,尤其是他画面中反复出现的猫头鹰形象,可谓寓意明显。那种卓立鸡群,而又冷眼静观的存在状态,不正是李沅自己的人格操守与艺术追求吗?
我欣赏李沅的这种坚守,也理解他的艺术初衷。作为同乡,又是同龄人,我们似乎有着某些相似的情怀。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特有的英雄情结,以及湖南人更为鲜明的“霸蛮”精神。然而,时不与我,今天毕竟已经不再是过去了,我们也早都背井离乡。在一个网络充斥着的信息时代,众声喧哗,早就淹没了故乡与他乡,也混淆了价值与价格。确实,这个时代带来了太多困惑,几乎让所有人都感到焦躁不安。李沅也一样,这就像他将自己第一次个人画展取名为“哪边走”一样,其中所暗含的困惑与焦虑,已经溢于言表了。但是,在许多人都向往罗马的路上,能够发出这样的追问,本身也是一种答案。意味着在李沅的心里,似乎还有去往耶路撒冷的另一条路。
2015.3.13于通州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艺术家登录

扫描二维码
注册/登陆艺评网

温馨提示
这个就是提醒的内容
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二维码登录“艺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