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的守护者——体悟郭线庐的艺术人生

文/陕西日报记者 张立 高萌
582

       “与可画竹之外,他画绝不传闻。宜兴吴氏有所藏《晚霭横看》甚妙,先友沈周先生尝见之,为余言其行笔绝似沈道宁……然评者谓道宁笔,颇涉畦径,所谓作家画也。而与可简易率略、高出尘表,独优于士气。此卷作家士气兼备,耍非此老不能作也。”明代《晚霭横看》中最早提出了“学者型画家”这一概念。其大意可概括为,那些在学术领域理论上有独到见解,取得一定成就,并有着高超绘画技巧,形成独特的风格样式的人,便可谓之“学者型画家”。这就要求画家不仅要画得好,还要讲得好,而郭线庐便是这样一位中国画坛新涌现的“学者型画家”。

  聊以笔墨寄情思

  郭线庐少时便以书法初窥书画世界,“颜筋柳骨”构建了他对传统艺术结构最初的认识,为他开启了通往艺术的大门。而后他又得到林金秀、王西京、王金岭等艺术大师教诲,林金秀的雅致、王西京的造型功力、王金玲的笔墨情趣都让他深切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孩童时期的高起点,为郭线庐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光飞逝,少年一转眼便到考大学的年纪,当郭线庐怀抱一腔热血准备深人学习国画的时候,却因西安美术学院当年不招收国画系学生,而与心爱的专业失之交臂,转而进入设计专业进行学习。也许各个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郭线庐很快就从设计中找到了乐趣。当他第一次尝试着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融人其设计作品时,郭线庐惊奇地发现,两者叠加、融台会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正如他之后回忆时所说的:“中国书法的分间布白以及中国绘画的水墨生发,对我的设计不无启迪。正因为有了早年对书法和绘画的学习,在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总会别有一番情思,设计出的作品也就别有一番情调”。

  无独有偶,当郭线庐时隔多年重拾画笔时,独有的设计视角又为他打开了更多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我发现通过把设计上的很多养分用到中国画上来,也就是把一些设计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某一特定的效果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不管怎样刻意调整,我的宗旨是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当郭线庐以水墨的形式在宣纸上肆意泼洒自已的内心感悟时,设计的艺术理念又反过来滋养了他的绘画创作。也许是因为淡墨和他“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的做人准则相一致;也许是因为淡墨可收到多姿多彩的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以奏效的,郭线庐因此对黄宾虹先生“七墨”(即浓星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中的淡墨情有独钟。例如作品《国色天香》中,数技牡丹配以寥寥几只小鸟,整个画面构图异常巧妙。而在整体构思上则注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笔墨处浓淡生情,脉络显韵,生机盎然之余又不失恬淡素雅,充满灵动之感。

  “小人袭其技,君子通其神”。大师与画匠之分,便在于这灵感、灵性之间。这种“灵性”表现在声息相应、气脉相通中,观众于笔墨之间便可清楚地体悟到艺术家的脉息流转。正像齐白石说的那样:“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这章法位置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固定的格式,而是随着艺术家的灵机而发,自然天成。或勾勒点染,或狂涂泼洒,不论何种形式,总会让人觉得灵气飘荡,沁人心脾。仔细观赏郭线庐的作品,你就能看出隐藏在传统绘画技法下的潇洒自如、优如神来之笔、诗歌漫唱的画风、画情。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笔墨是一种形式、虽然不能说以形式为形式,但终归是中国画的支架。我想用水墨这种最纯真的语言,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而不加任何外部修饰。同时在传统的中国画中,适当地运用光的原理,透视、疏密、色调的控制等西万技法,我会在这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这就是郭线庐对待中国绘画的态度——坚守传承、勇于创新。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其实就是传承推动着创新、创新积淀了传承、在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中奋力前行的历史。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文化在交融与交流过程中,相互间的碰撞往往会带来思维模式上的困惑,其他文化也难免会对自身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否坚持自身的文化特性,坚持自身文化特有的内涵,已经变成中国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而郭线庐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的院长,也在教学中积极找寻着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诚如他所言:“网络时代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平台,因此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办学理念,如何去引导、怎祥去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与南方许多省市的艺术院校相比,有着特有的个性和优势、这缘于黄河流域悠久历

  史文脉的深厚积淀对我们的支撑。因此,我们要坚持传承中华民族自已的文化。与此同时,也要积极进行适合新时代需求的艺术创新,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的学术水平始终保特在鲜活和具有感染力的状态。”

  而在谈到学院建设上,郭线庐也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只是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文化去生存将会非常困难。在此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又在努力彰显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和个性。因此,这个时代又是一个竟争与融合并存的时代,这种态势必将带来了新的进步与发展。竟争的目的就是生存,如果一个文化不具备先进性就一定会滞后,而滞后必然会带来一连串的困境和难题,所以努力缔造先进的文化就等同于缔造了新的文化特色的优势与发展机遇。在这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竖定地走百家争呜、百花齐放的道路,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这祥才能在相互的碰通中,迸发出更璀璨的艺术火花。培养出更加全面、更加有思想的艺术人才。”郭线庐海纳百川的芝术理念,不仅体规在对不同风格、不同艺术形式的包容上,更体现在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遗存研究上。以工艺美术系为例,至今专业内仍然有很多研究方向在坚持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与理念。“这其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能丢弃的,如果遣失,以后很多民族特征的东西就成了空白。未来还会有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学子进入学校学习深造,如果这些层面出现空白,将不利于整体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延续。”对于自己的这种坚持,郭线庐如是说。

       新改革带来新气象

  今年,陕西省在文化发展层面,将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重点,以制度建设、目标考核、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为保障,改进作风、创新实干,推动各项民生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陕西文化建设跨越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建设目标下,西安美术学院作为陕西文化建设与艺术实践的中坚力量,担负的责任重于泰山。对于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这所老牌艺术名校的“掌舵人”郭线庐侃侃而谈:“今年将是陕西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一年,我们作为陕西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面对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压力和挑战,改革已经成为美院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学院将会对现有的干部队伍进行新一轮的聘任、整合,让更多有能力的青年艺术家充分友挥自已的聪明才智,进而调动全院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加强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后勤和校园基础建设的工作进度,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十二届会国美展将于今年举行,作为已有多年历史的国家级的综合大展,不仅是我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美木展览,也是我国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国家级文艺活动之一,至今都被广大艺术家视为业内的最高殿堂。中国美协此次将艺术设计展和陶艺展放在西安举办,对于全国美展筹备工作,郭线庐也就西安美术学院的情况作了解读:“此次展览不仅是艺术家们思想上的一次大碰撞、大融合,也将是近五年来我国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西安美院近年来工作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我们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对于加强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要求,全身心地投人艺术创作中,为陕西文化建设开启新纪元而奋斗!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艺术家登录

扫描二维码
注册/登陆艺评网

温馨提示
这个就是提醒的内容
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二维码登录“艺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