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随心造 相由心生

2016.10.13
贾善国
163

  淄博古称之为临淄,为战国时期齐国都城,是齐文化的发祥地。2000多年前临淄建立的稷下学宫成为世界东方第一所高等学府,这里聚集了百家争鸣所有学派的代表人物,孕育了纵横家、儒、道、法、名、阴阳、兵、杂等各家学说,临淄当之无愧的成为当时天下学术文化中心,历史上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左思、房玄龄、蒲松龄等更是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使淄博成为一个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魂牵梦绕的地方。

  艺术家林海正是出生于这片数千年来孕育中华历代文明的热土之上。耳熟能详的聊斋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使儿时的他对传统文化心存本能的亲近和敬畏,也塑造了林海谦和、儒雅的气质,作为地道的山东人内心又有坚毅、强大的一面,我们在他2009年在陕北画成的9.6米风景写生就能印证这点,这个尺寸的写生作品对于任何一个画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林海喜欢收藏石头,太湖石、灵璧石、风凌石,都是他的心爱之物,与其说他喜欢这些观赏石特异的形态、自然的纹理,温润的特质。更不如说喜欢它们经戈壁风沙磨砺,湖水千百年冲刷所承载的独特内涵。

  林海热爱生活,对佛教有一定的研究,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勇于担当,不断地完善自我。因此,他往往能够沉浸在自我进取的个人世界,在工作室里连续几周画画、看书,在别人看来如此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却能够自得其乐,沉浸其中。在当今尘世喧嚣的物质世界,能够做到这些,的确需要一定的心境。

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林海的创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2010年之前为油画语言表现阶段,林海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对油画语言有着独特的把握。他喜欢自然,更喜欢自然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在游历大江南北之后,他为西北黄土高原的博大、伟岸的精神所打动,曾经数次前往陕北写生。如果说他在这一时期的绘画还是对景写生的话,他眼中的景也只是一种参照,在他的画面中已经蕴含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超越自然之外的独特情感体验。在《风归云——黄土高原系列》作品中,我们在气势恢宏、连绵不绝的大山、沟壑中,体验到无限的苍凉、悲壮之美。凝重的土黄色成为那里的主色调,点缀其间的寥寥绿色,仿佛是一丝无助的生机,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人的伟大与渺小。在《画深无限情—陕北五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画家人文主义关怀在画面中的体现,画面借鉴了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在画面中特定位置强调线在画面中的作用,绘画的主动性也进一步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与艺术新的认识。

  林海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读研究生之后,在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他不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传统和非传统绘画材料,更重要的是材料带来的绘画观念的转变。在经历广泛的接触和大量的实验之后,对材料的认识由最初的猎奇到逐渐的沉稳。林海对宣纸这种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材料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宣纸具有吸收性的独特材质感。尤其是以水调和色粉及矿物质颜料在宣纸上渗化后的效果与虚实相生的哲学精神无比的贴切,这让林海感到莫名的兴奋,这正是他在原来的油画中苦苦追求,却始终未无法企及的感受。但如何将宣纸和矿物质颜料的使用与国画拉开距离,成为他思考的重要内容。这时他极富耐心的手工劳作为他寻求到了突破。他将宣纸和色粉混合,转换成另外的状态,加胶固化之后,既保留了宣纸的特性,又使其文化性以含蓄的方式隐藏于表面之下。如果从当代艺术的审美视角来看林海的这种创作方式的话,创作的过程既具有行动参与的特性,同时又具有材料所彰显的物质性,打破了人们对绘画认知经验的局限,具有独创性和超越性。

  《灵境天成》系列成为林海艺术走向成熟的代表性系列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既区别于传统的山水画又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画面中既有西画式的构成要素又体现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蕴,画面中混沌初开的云水之气和变化微妙的色彩,将山川大地内在厚重、深沉的生命运动同山水中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体现出独具东方神韵的诗性山水意境,这是林海内在修养同物质材料滋养生成的结果,也是境随心造 相由心生的体现。作品接连不断的在全国大展中入选和获奖,显示了学术界对他艺术创作的认可和对他孜孜以求探索精神的回报。

就艺术创作道路来说林海的年龄还很年青,但从艺术思考的角度来讲他走入了许多同龄人未曾到达的深度。可以说林海已经找到了既契合自己内心需求又符合当下艺术发展规律的创作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这条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艺术家登录

扫描二维码
注册/登陆艺评网

温馨提示
这个就是提醒的内容
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二维码登录“艺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