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苑呓语

146

   常常会有人在第二天的早晨,迫不及待地向友人描述尚能记起的昨日的梦,亦真亦幻、扑朔迷离······但不管多么离奇怪异,其状、其态、其情、其景,都是缘于日常生活中的支离破碎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梦是不能预定并且是自由的。因为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人把梦里的凶手揪出去判刑,也不会把梦里的小鬼重新下一次油锅,更不会有人去把梦里的摇钱树挖出来,再摇上几次。总而言之,人们是不会跟梦里所讲述的故事去较真儿。所以,累了就到梦里躲一躲,既然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梦的空间便成为让人逃逸、遐想、喘息,也让人振奋的栖息地——你的、我的还有他的。

艺术正如梦境。

   ——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形容画家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画家正如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王国。”这句话我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画家应该像孩子一般的纯真、自信和无忌;二是说孩提的王国才是画家和艺术家的最终归宿。这一切不仅印证了毕加索的辉煌成就,也印证了许多世界级的艺术大师的成就。

   ——当我们对艺术寄予太高的希望,太多的功能和目的时,正如对梦的苛求一样,艺术便不再是艺术,继而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也就不再真实可爱。远古人类文明的魅力便在于此。

   ——就个人而言,其艺术的发展轨迹,正如人类艺术的发展轨迹,即天真性——技术性和功能性,然后再寻回天真性的王国。这也许正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轮回,所谓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这一艺术的最高境界。儿童画和儿童被成人们喜爱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儿童虽然只是人生成长的初端,成人们对他的青睐,不正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向往吗?

   ——我们可能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或者自问),艺术,既不当吃也不当喝的,有什么用?就某一特定的事物而言,科学所界定的概念是明确而不容质疑的(至少对于昨天而言),这里没有感情或美与不美之讲。这一解释对于既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思想和情感需求的人来说是绝对不够的。所以,人们借助艺术的方式,通过形状、颜色、声音、语言等手段去多方位多侧面地表现事物,并尽可能使其具有感情色彩和审美趣味,以满足人们对事物更完整、更全面的解释,这就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理由。比如:从科学的角度来描述黄河,不外乎:源于某地,途径几个省份,延绵几千公里,又从某处入海:水(H2O)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其他什么杂质等等。而艺术家笔端的黄河便有可能是:熔化的铅块——喘息着、咆哮着,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阅历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只有科学的解释,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残阳似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样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历史画卷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维纳斯雕像,也只不过是一个半裸的成年女人而已。

   所以说:没有艺术去表现的事物是枯燥而不完整的,没有艺术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人类文明的历史正是一个自然科学进步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艺术家的所为,诸如: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思维感受以及所借用的媒介材料等等一切,都无不是源于生活的。区别不过是思维方式,领悟的角度和深度,还有驾驭使用材料的不同。回顾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一切有建树的人的作为,不过是比前人做得更好些、更完整些、更说明问题一些,更快一些而已。

   说来这是一个悲哀,人们连想象的自由也都受到生活和阅历的制约。吴承恩笔端的孙猴子够伟大的吧,也不过是七十二变,而招招不过是人间的活物。他一个跟头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够夸张的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书中的如来,我理解就是地球,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大地。人们对恶人束手无策,就编出个地狱来吓唬人。十八层地狱有什么,不过是牛头马面、刀山火海、抽筋剥皮等等。再说,死了的人懂得怕吗?人们对现实的生活不满,便渴望积德修行,以期死后能够超升到天堂,天堂有什么?不过是亭台楼阁、紫气萦绕、满月春光、仙女如云······这一切也不过是人间的那点玩意儿。现在可好,科学进步了,人们打造好了飞船,能飞好高好远,但最终还是以能飞回来为好,不然就是悲剧。所以,支撑我们并可依赖的还是这块土地和我们的生活。艺术不过是关于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也不可能)提示给人们一个什么真理,只不过是某个人就某一事物的感性化、感情化和理想化通过材料而成的混合物。它既十分的严肃也十分的随意。因为不管怎样,它都不会对社会进步发生直接的作用或带来什么灾难。它的发展是遵循着自身的规律,是随着技术能力、材料手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都毫无疑问地延续着身后几千年人类文明的路。所谓的创新不过是人们常说的那种“陌生感”。如果能站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1917年杜尚的《泉》,多么轰动,但就在当时的批评家们还未曾醒过神儿来,它便已经成为了历史。

   ——艺术是生活的另类,正如艺术批评是艺术的另类一样。生活派生艺术,艺术派生艺术批评,这是根本。本末倒置,艺术不受生活的制约,却偏偏受到了批评的左右,这是一个悲剧。

   ——有时,我们在表达某一种感受而又无能为力时,常常会用这样一句话去敷衍,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哉!可惜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距离这样一个永远的遗憾。第一,即使我们聪明透顶,也不可能解读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的认知与事物间的距离;第二,即使我们口舌如簧,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表达清楚我们的所见,这又是一层距离,是表达能力与领悟的距离。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我们应尽可能细心、深入、全面地去领悟;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不懈地积累“词汇”、组织“词汇”、利用“词汇”,以期达到我们所能体会得到的方方面面,把各个方面的距离缩到最小,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速写,通常只被作为基础训练的阶段性手段,而不是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人说,罪魁祸首是照相机的普及)。速写作为造型能力训练的一部分,它与长期素描形式的长与短、快与慢、深入翔实与大体感觉的对比和互补,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不幸的是它的更为重要的意义被忽略了。养成画速写的习惯,除了基本功的需要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自己收集生活素材,积累形象素材,锻炼解读生活的能力。就功利的微观目的而言,也是为艺术创作奠定厚实的生活和表达能力的基础。这个良好的习惯,还会使自己非常自觉、细心地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以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生活,转释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那种被人们所看重的所谓“个性”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异想天开”为常人所不齿。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天开”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把“异想”作为诱因,把努力做在实处,那么“天开”便可能成为结果。可见“异想”不可少也。

   ——谎言为常人所不齿,但谎言最终的目的往往也是在追求真实。作为艺术家,我们所看 重的是谎言的背后那一百个,甚至更多真实动人的故事和为编织这些故事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动,自圆其说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指鹿为马”为常人所不齿。且不论“鹿”与“马”谁尊谁卑,也不论其本来的意义与价值,就技术而言,能把鹿说成马或别的什么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和必备的能力。

“胸有成竹”似乎是因果的必然公式,但作为可预见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毫无价值而言的,因为人们所能预见的结果,往往逃脱不了经验的巢穴和成见的束缚。所以有时从无“竹”开始,反而可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信马由缰,边走边瞧,方能参译出过程中不断蜂鸣的音讯。再说,作为物质的结果,永远是相对的,而过程中不懈努力的精神才具有永恒的意义。

   ——学校不是定型产品的加工厂,而是一块便于萌生各种有益植物的温床;教师也不是玉器店的雕工,而是瓦砾沙石中的探宝者,你只需要拂去那蒙在玉石上的浮尘。哦!还有,千万别忘了把便当的工具交给学生自己。

   ——基础不是教师手里的衡杖,你只要拆掉教室的“围墙”,打破课堂的“坛子”,唤醒那沉睡的主动,激活那些麻木的触角,作为权威的基础便可能成为被检验的对象,创造的意义才能得以充分地体现,新的故事才可能每时每刻发生。

   ——有人说,目前我们的学院教育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我同意。因为它既为万花筒般变化与发展的艺术现状所诱惑,而又解不开早些年捡来的裹脚布,以不变的套路来应付纷繁的现实,以衰老的步履去挤跨时代的列车,其状态是可想而知的。既没有足够的定力去审时度势,冷眼旁观,又怕被盲目的裹挟而丧失其“主义”,其境况窘也。

   ——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学生,一般学制为五年。学生们要从挂布到石膏像,从着衣到人体再到浮雕,从仰卧起坐到站立的所有姿势并一直到创作,该做的几乎都做遍了,但没有一所院校完成过对于细部刻画的非常精到的人像,而大多沉湎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面化的假象之中,是一种极不到位的具象塑造。

   ——材料的训练与研究是我们院校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一方面,材料的质量对于艺术品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主要的是材料的特性所表示出的特定的语言,也是我们艺术语言的重要来源。材料的语言极限和材料的异端走向都能为我们开拓出一个新的“桃源”,过去我们常常引用一句老话叫做“胸有成竹”,进入材料,便是从无“竹”开始。我们已习惯于精神物化(外化)这种常规的艺术表现方式,但通过物(材料)而悟化的精神,这种逆向的行为方式,也不啻为一种极好的方式,这种便能使艺术和教育更趋立体化、多样化。

   ——自由是一种状态,是人的行为在合理范围之内的一种极限的可能;自由更是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之后智慧与精神的升华。脱离于现实体能和觉悟的一切关于自由的呐喊都是空泛的,并且也是一种奢望。

   然而,自由的欲火燃自于自觉,自觉发生自由而又使自由成为可能。

我们非常习惯于为某个领域的一些概念界定一个标准,于是这个标准便成为规范这一领域的真理,一切游离在这一真理周围的具有活性和价值的东西便可能成为异端而被否定。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生成便只能依赖于整体的意识和价值观。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人与亦云。事实上,真理的生成与否定的节律,决定了社会进步的节奏,高度的自觉是对真理的遵循和批判的条件,这样,我们的行为便不是一种盲从,并可能主动地去完善或者批判已确立的真理。

   本来自觉应该是一种自修自律的概念,却往往被作为一种他律,我们很少能够建立起真正的自觉,继而自由便成为一种恩赐而丧失意义。作为学校,我们除了应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尽可能地使其建立真正意义的自觉,建立起从自我观察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整理、自我表现、自我批评,以及自省之后再递进到下一次行为的完整程序。以此往复便会进步。这样,成熟与成功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仅仅是一种可能。

   “授之予渔”的真谛便在于此。

   对于个体而言,我们面对现实的物质空间是无限的,我们永远不可能解释清楚我们的所有发现更不要说不曾发现的东西;而非现实的精神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依据现实的每一次实验和积累,使其升华去充实和拓展非现实的精神空间(这一空间的确立是自由空间的极限)。然后,再反复到对现实的体验和能力的批判与指导,以期对有限的自由空间的再突破,这是一个自觉的良性循环。

   至于反映在画面上的是是非非、成成败败,便不是多么重要了。因为一切不过是溪流涌向海洋途中的小曲小折与绽开的浪花而已。

   ——没有规则,游戏都不可能进行。艺术亦然。而人们总是不会满足昨日的规则,总会千方百计地企图改变规则或突破规则,以期达到更好玩的境地。所以,我非常敬佩那些勇于实验的艺术家。

   其实,一张画、一件雕塑或一件别的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这都不是艺术的终极形式和手段。如果可能,我们会以其他的任何方式来寄托和表现我们的情感与渴望——只要它们能够承载,并能以最大限度的可能去呼唤人们崇高的情感,从而积极地影响人们的精神追求。如果是这样又何必只限于一张画呢?

艺无止境,是因为人们的认识没有止境,材料的革命没有止境,人们对艺术更高更多的需求没有止境。还有······

   私欲产生纷争,私欲的膨胀导致纷争的升级,再升级便是战争。而被冠以了战争名义下的杀戮便不再是犯罪。难道艺术也要发展到这种境地吗?一些私欲纵使下的分明是犯罪的行为,只要打着艺术的幌子,他就可能变得合理并招摇过市吗?

   女娲造人,不过是即兴之作。夏娃和亚当也不过是偷吃了“情”的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于是人类诞生了。两种源于不同地域的传说,都道出了同一个真谛,那就是快乐和情爱才是上帝创造人的初衷。可是,我们的地球也已被人自己糟蹋得不成样子,人也被扭曲得毫无可爱之处。对此科学都非常地无奈,艺术更何为?悲哉!

也许,“失忆”对于我便是一副最好的解药。

 

 

                    ——摘自《把握冲动》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艺术家登录

扫描二维码
注册/登陆艺评网

温馨提示
这个就是提醒的内容
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二维码登录“艺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