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者”纪坤和他的次要形式

2017.12.02
维也纳艺术大学哲学与人类学博士 单虹
266

在补色的色调下,天空呈现为金黄色。人们在空间中惶惑无助的看着画面之外。火焰的光晕和繁杂的物象、公谨的书法和变换的线条、鲜亮的色块以及空气中的气味交相辉映。画面中的人群是一群向着神迹的朝觐者,而导演了这一切的纪坤则是一个绝佳的讲故事的“静观者”。

介乎纯粹观念与纯粹形象之间的精神状态既有利于绘画的本身,坚强的性格与包容的风俗也帮助人认识并爱好美丽的肉体;这种千载一时的形势和民族天赋汇合起来,在齐鲁大地产生完美的思想哲学。登临泰山或者走在山东内陆城市的街巷阡陌,就可看到固有的儒家风范和人文品质是自然而然出现的。生于泰安的纪坤秉承那一份自己热土的哲人性情,在他的作品中的每一个章节其叙事氛围的营造是通过真实的改造展示空间来实现的。他的《子曰系列》,《行走备忘录系列》,《它的谷系列》等与西方的文化的语境不同,浸入式的场景设计,有着更多对于当下和中国古代思想的延伸以及反思。

纪坤的作品的象征主题带有明显的对于文化的审视和重构,是具体的甚至是针对传统的艺术自发。他一方面具有文人的归隐情怀,一方面又有尖锐的批判锋芒和怀疑精神。纪坤的静观具有一种先天对于自然的崇拜,他作品的意象形式明显是超越自然之象而又不脱离自然之象,他追求主体精神和客观自然的相对平衡统一。他几乎已成常态的每日一画求助于深植内心的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从内心里新的意向出发,做当代性的诠释。纪坤的作品虽然是当代性的,但是他的作品里又带有强烈的宋元之风,宋元山水的宏阔、雄大、浑厚的意象包含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召唤着像纪坤这样的艺术家的艺术理想。他对各种媒介的熟练掌握,使得纪坤能够十分自如地拓展它们的潜能来表现他的绘画观念。他的作品是多种媒介的混合,但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他对于空间感的把握和认识透露出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纪坤笔下人物、动物和鸟禽的出场,不是站在道德家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他的色彩构图和线条是带有西方图式的,但是又绝对不是替一种理论或者风格作辩护、甚至他那些略带一股冷冰冰的或者抱着成见的色彩同样又是一种对于过往风格的调侃;在第二种情形之下、他又掺杂凡人的面目,透视本质和偏见,过去的、未来的或可能的过失,使理想的人物透过几个字几个动作和现实的人物更接近、同时刻意的描摹也减少了。作品图示语言的“简而言之”,亦是“道法自然”。某种程度上向传统文化致敬但同时面对新科技的当下,更多的是古老文化和他们这个年龄段对于塑造理想人物之间的碰撞与对立;新思维和新手段也必然是这一代人为之感兴趣和苦苦追寻的,在谈论一个观点的同时,其实我们能够听到像纪坤这代人的之乎者也已经很少了。诚然放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关于策展,关于装置关于影像和多媒介的融合又有多少是可以从书本上教学大纲里寻得见的。他自身带有一种偏执的执着和坚持,无论是从礼仪之邦的内陆地区来到东海之滨求学还是成为一个“京漂”的媒体运营和策展人助理,他一直“固执”的“静观”和学习,这一代有着太多的梦和不确定性往往这些不确定当中在重新编码诠释着一些次要形式的重要性。有一些次要形式也是成就纪坤不一样的审视当下的一种独特观感。并且有一些梦注定是在少不更事和愚昧无知而幻想能够自由飞跃的时代才会出现的,但之后看着只编写到60年代的《西方美术史》教材和仅仅是阐明了让人知道还有些梦要去追,这其实追的也不是梦而是一段缺失的现实。纪坤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和完整自我意识的创作方式。比起上帝视角的宏观、超然或者英雄式的强悍煽情,他更愿意采取微观的视角,着眼于具体的生活和感受。一个艺术家只有当认识了东方并也了解了西方之后,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观点。在审视世界的同时也检验自我。而对于今天的年轻艺术家来说,首先需要诚实地面对个人的现状,尊重自己的每个选择。选择贴近内心的、自在的方式去表达,无论形式是否被称作是"过时的,简单的,或是含义不明的;选择不刻意利用政治符号或异国情调来为自己的表现所用,不求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认可,选择在不同的事物与环境中获取营养,却并不为其框架所限;选择寻找和实现理想的生活,无论这种生活是平淡无奇还是充满冒险。这也许就是纪坤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静观者”的状态。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艺术家登录

扫描二维码
注册/登陆艺评网

温馨提示
这个就是提醒的内容
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二维码登录“艺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