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裴昌龙个展评论

2019.05.26
石冠哲
344

艺术家裴昌龙以“小窗幽记”命名展览的一批新作延续了其一贯的艺术特征。这些作品中的形象显示出天真、稚拙、明艳,而又静谧的特点。适当的尺幅,似有或无的叙事内容,以及作品本身营造的语言氛围让这批绘画从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当代艺术的范畴而进入到插画艺术的审视领域。插画从功能属性上来说是作为文字类书籍的装饰和注解,英文称之为“illustration”,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则来自拉丁文“illustraio”,意指照亮,引申为插画点明书中文字之意。从这一层意义来说,裴昌龙的新作的确构成了一种阅读式的观看体验。具有插画语言特点的当代绘画让观者不自觉地去琢磨作品的画外之音,而这些画外音的“文字”就是艺术家潜心书写的生活“幽记”。

    有趣的是,从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着眼不难发现,这些所谓“小窗幽记”的日记式作品看似指向了生活化和个人化的清新记录,实则反映出一种反日常和去个人化的生存体验。这种体验表现得尤为显著之处在于其作品耐人寻味的图文关系和对于片段式身体的描绘。前者是作品名称和内容间的文字游戏,如作品《eyes on you on》《带上眼镜就看不见我流泪》《世界之大》《圣贤》,戏谑调侃之意跃然而出。后者典型的有《浪漫的仪式》《资本论》《分量感》等,实质上是一种以身体为能指的隐喻。臀部与鲜花、踩在脚下的资本论、顶在头上的书本和蜡烛,是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隐形批判。在“小窗幽记”的日常之名下,戏谑的调侃和隐形的批判塑造了艺术作品抵抗日常的精神和由己及人的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这批作品当代价值的所在。

    “无数个体的同样问题”和“一个群体的不同问题”在这些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中得到反复印证的统一。那么“小窗幽记”所记录的就是艺术家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所经验的日常生活。社会学家米歇尔·德赛图在对日常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时指出:在大海波浪下潜游的鱼儿的姿势也值得注目。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就是对于个体微型实践和微观政治的研究。在这次展览和这批作品中,策展人和艺术家实现了以个体日常经验刺激社会群体之痛点的效果。“献给行走于街头的无名英雄,无所不在的角色。”——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的卷首语亦适用于裴昌龙的此次展览。

                                                 

石冠哲

2019年5月3日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更多精彩,尽在艺评网

艺术家登录

扫描二维码
注册/登陆艺评网

温馨提示
这个就是提醒的内容
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二维码登录“艺评网”